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在其官網發布通知,正式印發《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這是指導我省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我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關鍵支撐,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結合點。如何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進行了相應部署。
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
《規劃》提出,到2035年,廣東將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2%,城鎮常住人口11000萬人,城鎮化發展方式全面轉型、,發展質量全面提升,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全面優化,城市功能品質全面完善,新型城鄉關系全面建立,人的全面發展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得到充分彰顯。包括以下具體目標:
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多層次城鎮化發展格局更加成熟定型
現代化城市體系基本建成
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城鄉全面融合發展基本實現
優化“一群五圈”城鎮空間格
《規劃》提出,優化“一群五圈”城鎮空間格, 著力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及資源優化配置等核心功能,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市輻射都市圈、都市圈引領城市群、城市群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增長動力新機制。
為此,《規劃》從加快建設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構建現代化都市圈體系、推動中心城市打造全省發展核心引擎等多個方面進行部署。
1、加快建設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優化城市群內部發展格局
? 堅持極點帶動,發揮廣州、深圳“雙核”驅動、雙城聯動作用, 強化珠海作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不斷提升佛山、 東莞等特大城市發展能級,強化惠州、中山、江門、肇慶等節點城市與核心城市的互動合作,帶動周邊特色城鎮發展,加快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
? 穩步推進珠三角地區產業、交通、營商環境、社會治理、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深度一體化。
? 促進要素資源在珠江口東西兩岸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珠江口東岸深化創新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動能轉換升級;引導人口、產業、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向西岸流動,提升珠江口西岸要素聚集能力,做強先進裝備制造業等主導產業,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 加快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的快速交通網絡與港口群和機場群建設,構建區域經濟發展軸帶,促進主要城市間高效連接和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
? 深化各市在教育、文化、旅游、體育、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打造成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 加強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積極推進重要科研機構、重大創新平臺在珠三角布局,加強交叉研究平臺和前沿學科建設。
? 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 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廣州創新合作區等創新平臺建設為著力點,依托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推動平臺間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加強與香港、澳門創新資源協同融合,攜手港澳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動廣州南沙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建設和運轉,建設國際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 優化區域創新生態,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人才港的聚才效應,集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頂級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
構建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
? 全面推進珠三角與香港、澳門產業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及現代農業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
?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著力打造珠江口東岸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珠江口西岸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現代服務經濟中心,攜手港澳建設國際金融樞紐,著力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價值水平,加快構建優質生活服務供給體系。
? 突出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強化珠三角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
? 推動珠三角地區通過產業協同化、交通網絡化、服務高端化,輻射帶動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發展。
? 加強創新資源、創新市場對接,促進科技創新資源有序流動,支持珠三角優勢企業參與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重大產業項目建設。
? 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廣梅產業園、深河產業共建示范區、莞韶產業園等城鎮化和區域發展平臺建設,深化產業協同共建。
? 加快建設珠三角連通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快速大通道,以教育、衛生等民生事業為重點,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格局
? 攜手港澳有力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深化與港澳全面務實合作,加快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規則,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 進一步落實與港澳CEPA系列協議,推進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和人員貨物往來便捷化,建設一體化市場環境。
? 攜手港澳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合作及人文交流,打造“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區。
? 加強與世界主要經濟體聯系,吸引發達國家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組織總部落戶大灣區,加快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支持跨國公司在大灣區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實驗室和開放式創新平臺,提升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
? 攜手港澳擴大國際市場,全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與全球競爭力的全面開放合作高地。
2、構建現代化都市圈體系
優化提升廣州都市圈
? 發揮廣州主核心、佛山副核心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推進廣佛同城化,強強聯合共建國際化都會區,深入推進廣清一體化,聯動肇慶、清遠、云浮、韶關“內融外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典范。
? 推動廣州、佛山產業高端化發展,夯實肇清云韶制造業發展基礎,實現產業協同聯動和有序轉移承接。
? 構建以廣佛為核心的高速鐵路通道及城際鐵路網絡布局,推動都市圈軌道交通一體化運營管理。
? 完成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新建珠三角樞紐機場,提升廣州國際航空樞紐競爭力。
? 以廣州港為龍頭建設國際航運樞紐,增強國際航運綜合服務能力。
? 鼓勵廣佛人才、技術等要素向肇清云韶流動和配置。
? 依托現有高等教育資源,支持廣州與其他五市結合當地主導產業建設特色大學和應用型本科院校。
? 支持廣州與其他五市的醫療單位共建共管,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在都市圈范圍內共享。
? 聯合開展西江、北江、珠江流域上下游及交界河涌水環境評估和修復。
做優做強深圳都市圈
? 積極發揮深圳中心城市核心引擎功能,強化東莞的戰略支撐作用,推動深莞惠一體化發展, 推進河源、汕尾主動承接核心城市功能疏解、產業資源外溢、社會服務延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現代化和創新型都市圈。
? 充分發揮珠江口東岸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和配套優勢,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聯合構建以高端電子信息為主導的科技創新產業體系。
? 加快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聯動發展,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以海洋科技創新為引領,合作發展現代海洋產業。
? 織密深莞惠軌道交通網,加快河源、汕尾高鐵建設,探索都市圈軌道交通一體化運營管理。
? 以深圳機場為主樞紐,聯動惠州平潭機場,建立協同聯動的國際航空樞紐,優化港口群功能布局,推進都市圈港口統籌發展。
? 規劃建設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深汕合作區供水工程和深圳市新豐江水庫引水工程,增強都市圈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 在跨界區域開展基礎教育聯合辦學試點,深莞、深惠探索共建九年一貫制學校并共享學位。
? 探索推進各類社會保險跨地區轉移使用,在部分跨界片區率先開展社保同城化試點。
? 完善東江沿岸各市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實施東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聯合保護東江水質穩定優良。
培育珠江口西岸都市圈
? 以珠海為核心加快推動珠中江協同發展,聯動陽江協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粵西地區發展重要增長極。
? 做優做強家電、家具建材、特色食品等優勢傳統產業,以海工裝備、智能裝備等先進裝備制造業為核心,推動珠中江陽加強產業協作,建立區域產業協同創新體系,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珠海—江門大型產業園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
? 支持四市聯合推動“海洋—海島—海岸”旅游立體式開發,大力發展以濱海旅游為特色的海洋產業。
? 統籌珠江口西岸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布局,加強港口分工協作。
? 將珠海機場建設成為地區性樞紐機場。
? 加快珠江口西岸高鐵、城際鐵路建設,構建完善的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
? 提升珠海核心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供給能力,積極開展優質基礎教育跨區域交流,推動高端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布局,提升都市圈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 面向港澳,鼓勵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建設多樣化、一體化養老服務體系。
? 加快推動都市圈社會保障政策“軟聯動”,推進社會保障體系一體化建設。
? 加快建設珠中江供水一體化工程。
? 加強北部山林和南部海洋生態系統共保共育,協同開發保護天露山生態資源和西岸海洋海島岸線資源。
五大都市圈融合發展
? 《規劃》還對培育汕潮揭都市圈和培育湛茂都市圈進行了部署。
? 《規劃》明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充分發揮好跨江通道作用,加快推進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市場規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平臺、生態保護等全方位對接,實現深度融合、共建共享,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帶動環珠三角城市“融灣”發展,做優做大珠三角城市群。
? 《規劃》要求,強化汕潮揭、湛茂都市圈與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互動,促進設施互聯、功能對接、產業互補、生態共保和市場共享,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引領東西兩翼地區加快發展。
? 《規劃》提出,五大都市圈攜手共筑北部環形生態屏障和粵港澳大灣區外圍生態屏障,協同推進海洋開發與保護,共建南部海洋生態保護鏈,構建“中心引領、環珠崛起、兩極騰飛、綠屏拱衛、藍色拓展、全域美麗”的全省空間發展格局等要求。
3、推動中心城市打造全省發展核心引擎
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和全球標桿城市
? 圍繞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等五大戰略定位,支持深圳加快實現“五個率先”。
? 推動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 深化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進產業鏈質量提升,加強與港澳創新資源協同配合,以光明科學城等為重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同時有序疏解與城市發展方向不相適應、比較優勢弱化的一般制造業,重塑再造高品質工業園區、高科技產業帶等發展空間。
? 以綜合改革試點牽引戰略戰役性改革,完善教育、文化、體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民生服務供給和保障機制,打造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標桿城市。
? 推進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全面優化城市開發格局,做優做大都市核心區,合理控制開發密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促進人口合理分布,建設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現代化新城,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
提升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發展能級
? 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加快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醫療中心,打造全球營商環境新標桿。
? 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作用,打造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為主陣地的科技創新軸,建設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
? 大力發展高水平現代產業集群,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現代物流、商貿會展、綠色金融等服務業發展水平。
? 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 優化城市生態網絡、交通網絡和生產生活網絡,提升中心城區綜合城市功能,高質量推進老城更新改造,高標準建設南沙副中心和空港經濟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等郊區新城,促進中心城區、 郊區新城之間互聯互通和功能互補。
? 有序疏解中心城區專業批發市場等非核心功能,推動物流園區改造升級為公共配送中心, 促進過度集中的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向郊區新城和周邊城市遷移, 以“繡花功夫”治大城市病。
培育珠海、汕頭、湛江三個省域副中心城市
? 支持珠海聯動澳門加快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推動珠海保稅區、洪灣片區、鶴洲片區以及航空產業園、高欄港經濟區、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功能協調和產業聯動,聚焦家用電器、集成電路等培育發展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的前沿產業集群,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 支持湛江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北部灣城市群和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在深化陸海雙向開放中推進高質量發展,以湛江灣為核心強化城市輻射能力。
支持佛山、東莞打造省級經濟中心城市
? 推動佛山、東莞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強與周邊城市的互動合作、融合發展,成為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引擎。
? 持東莞、佛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珠三角乃至全國制造業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探索經驗。
? 推動佛山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聚焦核心功能,做大做優做強主城區,推進大良、容桂、倫教一體化發展,優化外圍新城及專業性城市組團布局,提升城市品質和社會治理水平,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高品質現代化國際化大城市。
? 推動東莞打造更多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國家先進制造產業集群,推進中心城區、松山湖、濱海灣新區三大中心建設,引導優質資源和重大項目集聚布局,推動各片區統籌聯動發展,建成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先進制造之都、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品質現代化都市。
在提升大中城市發展能級和功能品質方面,《規劃》提出,推動珠三角大中城市優化創新發展。明確了支持中山、惠州、江門、肇慶等城市聚焦產業和創新發展,融入國際創新網絡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高地,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 強化產業轉型升級和質量品牌建設,優化市政公用設施布局和功能,支持三級醫院和高等院校在珠三角大中城市布局,增加文化體育資源供給,營造現代時尚的消費場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新增長極。以及推動中山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惠州建設珠江口東岸新增長極,江門建設珠江口西岸新增長極,肇慶建設大灣區連接大西南的樞紐門戶等任務。
此外,《規劃》還提出,推動河源、清遠、云浮等城市都市區對接融入珠三角,主動承接粵港澳大灣區新一輪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形成環珠三角產業集聚帶。
全面放開放寬落戶限制
《規劃》提出,全面放開放寬落戶限制。調整完善廣州、深圳兩個超大城市的落戶政策,建立健全積分落戶年度指標逐年增長機制,及時調整對社會有特殊貢獻的護理人員、環衛工人、技術工人等普通群體的落戶指標,精簡落戶積分項目,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鼓勵中心城區與郊區新區采取差別化落戶政策。
《規劃》提出,推動居住證制度擴面提質。加強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城市居住登記和居住證發放管理,提高居住證申領、簽注便利度,推動城市群、都市圈內部居住證互認。
緩解超大特大城市住房供需矛盾
《規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建設新型城市,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提出優化城市發展理念,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由追求規模向注重質量轉變,推進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的現代化新型城市。
《規劃》提出,加強品質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求推進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江門、惠州、中山等城市建設醫療聯合體試點工作,開展社區醫院建設試點,建設一批醫防能力強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分工協作、雙向轉診的城市醫療服務體系。
為構建高效便利的市政公用設施網絡體系,《規劃》提出,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規劃控制并預留城市軌道交通空間,加快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支持具備條件的城市發展適宜的城市軌道交通。
《規劃》提出,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新型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要求推動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超大特大城市多渠道增加住房供應,緩解住房供需矛盾。同時提出支持推進廣州、深圳、佛山、肇慶全國住房租賃試點工作,抓好保障性租賃住房廣州、深圳全國試點和珠海、佛山、東莞省級試點工作,加強保障性租賃住房多主體投資、 多渠道供給。大力支持廣州、深圳等人口流入集中、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城市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
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規劃》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城市集聚創新要素的主要載體作用,以增強城市創新能力為牽引,提升城市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就業支撐能力,建設創新環境開放包容、創新資源高效集聚、創新產業蓬勃發展的創新城市。
《規劃》明確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的任務,提出要強化人才對城市創新的核心支撐作用,優化實施“ 珠江人才計劃”“ 廣東特支計劃”等人才工程,支持廣州、深圳等有條件城市在人才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設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和南沙國際化人才特區,支持創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國際院士谷、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人才自由港。此外,《規劃》還提出支持廣州、深圳建設青年創新型城市、青年發展型城市。
《規劃》要求建設多層次創新創業平臺,提出要增強中心城市創新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主要牽引,在珠三角各市合理有序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和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
《規劃》關注加快推動城市產業創新發展,提出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支持廣州建設國家區塊鏈發展先行示范區,推動廣州、深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支持廣州、深圳等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布局一批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積極發展智能制造,推進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高標準建設廣州琶洲、深圳寶安等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加大智能建造技術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構建工程建設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在粵港澳大灣區試行新型智慧城市聯網
為建設運行高效的智慧城市,《規劃》提出搭建智慧城市管理平臺,要求在粵港澳大灣區試行新型智慧城市聯網,支持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市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開展縣城智慧化改造,培育智慧縣城投資運營商。
《規劃》還提出打造多元融合的智慧應用場景,推廣智慧交通,加快推進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試點工程(廣東)建設,推進廣州、深圳等市試點智能交通示范區建設,開展無人駕駛、無人物流配送試點,率先在廣州南沙、肇慶等地建成智能網聯汽車無人駕駛應用場景,爭取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預商用。構建電網數字化平臺和能源大數據平臺,在廣州等地試點建設能源區塊鏈平臺和電力物聯網。
同時,《規劃》要求推廣智慧醫療,提升醫療機構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建設,建設國家生物信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節點,實施粵東粵西粵北遠程醫療疫情防控能力提升項目,推進全民健康信息遠程醫療項目建設。并要求推廣實施智能市場發展示范工程,針對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電商和供應鏈管理等典型場景,構建安全便利的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和國際化數據信息專用通道。
此外,《規劃》還要求打造升級版城市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出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治安一體化聯動協作防控機制。
打造具有歷史記憶感和鮮明時代特色的人文城市
《規劃》提出,保護和延續城市歷史文脈,鼓勵文化創新發展,塑造嶺南特色城市風貌,豐富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具有歷史記憶感和鮮明時代特色的人文城市。
為此,《規劃》提出,彰顯城市歷史文化內涵,推動南粵古驛道、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建設,支持線性文化遺產沿線城市協同推進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
此外,《規劃》要求凸顯城市現代文化特質,倡導全民閱讀、全民健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積極向上的現代城市文化內涵,鼓勵開展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南國書香節、粵港澳大灣區(肇慶)光影藝術節、廣州國際馬拉松、江門華僑華人交流合作大會、冼夫人文化周等品牌活動。
另外,《規劃》還要求高質量推進文化設施建設,提出優選一批文化設施建設成為粵港澳三地青少年研學旅基地。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